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泗嬴政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本阅读扶摇直上》,由网络作家“徐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扶摇直上》内容精彩,“徐福”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赵泗嬴政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扶摇直上》内容概括:穿越大秦,成为出海为始皇求长生药船队的一名船员......飘洋八年,终回故土,成为大秦第一位海归。嬴政:可有仙山?可有仙人?可有仙药?赵泗:无......始皇帝:无功而返,此乃死罪......赵泗:“臣有物要献!”说罢,赵泗摊开一块破布,掏出几袋子皱巴巴的种子。“陛下,此乃世界地图,大秦尚未四海归一,此乃红薯土豆,亩产千斤!此乃......
《全本阅读扶摇直上》精彩片段
“哈哈~~”看着王离抱头鼠窜的样子,王翦笑而不语。
王离过了一会又凑到王翦身边开口道:“大父,赵泗想借家中藏书一观。”
王翦愣了一下想了好一会:“你之前带回家的友人?”
王离中间带着赵泗出营过几次,去了王离家,不过不是老家。
但是王翦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也知道赵泗是出海归来的童子之一,和自家孙子交好。
“嗯,陛下赐书《显学》《五蠹》,赵泗挺喜欢的,想借家中藏书一观。”王离点了点头开口。
“大父老了,你爹不在家,家中之事该由你做主。”王翦老神自在的靠在床上开口道。
“哪能不告知大父一声?”王离挠了挠头笑了一下。
“况且大父如何算老?方才敲我这一下,现在还疼呢。”王离笑着逗闷道。
王翦闻言略显自得的笑了起来。
尔后又勉强直起身子,招了招手,示意王离来到身前开口道:“你同我讲讲这个赵泗。”
王翦不是没有消息渠道,只是人上了年纪,很多东西都已经不关注也懒得听了。
对于赵泗,他知之甚少。
或者说,如果赵泗不是王离的朋友,曾几次被王离邀至家中,可能王翦记忆里压根不会有赵泗这个人。
什么不负王命,三种新粮,多大的功劳对于王翦来说都是虚的,他已经做到了人臣极致功成身退,也没有人能比他的功劳更大了,甚至他如今七十多岁的高龄都已经算是活着的人瑞,别说赵泗现在前途广大,就算赵泗做到了人臣极致,就算是左丞相李斯,对于现在已经完全隐退的王翦来说,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干系。
伐楚之战以后,王翦和始皇帝主动冰释前嫌。
从那以后,整个大秦帝国就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牵动王翦这尊庞然大物,这个活着的彻侯。
王离点了点头,开口大概描述了一番。
毕竟是好兄弟,王离对赵泗的描述多为正面描述,给赵泗夸的那叫一个英明神武荡气回肠。
赵泗外在条件不差,人高马大,又有一身力气,整个人又使人亲近,言谈举止虽偶有不得体之处,但是却不令人觉得冒犯,王离对赵泗的感觉十分正面。
王翦听闻王离的评价,并没有太过在意。
他更沉浸于其中的是年轻人之间纯粹的友谊和独属于少年人的意气风发和不拘一格。
至于王离的高度评价?王翦身上获得的评价已经不知多少。
他还见过不知道多少个获得过更高评价的少年人。或者说,王翦作为一个屹立不倒的王侯,见过不知道多少后起之秀,王离极度美化后的赵泗,放在那些人面前也根本排不上号。
唯一让王翦在意的,也就只有始皇帝对赵泗的态度,
始皇帝于之同食同饮,还赐书《显学》《五蠹》。
王翦知道,《显学》和《五蠹》是始皇帝十分喜爱的文章。
当初韩非的《显学》《五蠹》之论流传至咸阳之时,始皇帝观后大为赞叹,甚至公开表示过对韩非的赞赏,为了把韩非弄过来还废了一番心思。
后来韩非虽故,但《显学》《五蠹》依旧是始皇帝最喜欢的书籍,可以说这两本书某种意义上也是始皇帝思想的一种折射。
始皇帝能和赵泗同饮同食,甚至赠书也是《显学》《五蠹》,对赵泗的亲近不言而喻。
相比较之下,王离所描述的赵泗的种种优点反而成为了极为微末的东西。
领兵打仗也好,为官施政也好,这些都可以后天慢慢学,哪怕较为平庸也无所谓。
唯有为王亲近,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最重要,也最稀少。
王翦勉强算是为王亲近,可那是他用一辈子换来的。
至于左丞相李斯~恐怕这辈子都没机会为王亲近。
自己的儿子王贲亦是如此!
现今大秦,能够谈得上为王亲近的人真的不多,年轻一代也就蒙毅勉强算是。
出则同游,行则同乘,每一次大巡天下的行程规划车辆配置等事宜全部由蒙毅负责,无人可以插手。
蒙毅上书要求诛杀赵高,始皇帝没有同意,但是事后却专门开导蒙毅,其对蒙毅信重可想而知。
蒙毅如今官职虽不算位极人臣,但哪怕左相李斯,有很多东西都要和他商量甚至问问蒙毅的意见。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蒙毅,本就是被始皇帝带在身边当成未来的一把手培养。
王前亲近,说来容易做来难!
而且蒙毅也不是一开始就得到始皇帝信重,是在始皇帝身边做郎官的时候用了很长时间,凭借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忠信无二,逐渐得到始皇帝的亲近。
始皇帝鲜少在很短的接触时间之内表达出对一个人的亲近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
这或许和始皇帝童年以及继位之初不太友好的人生经历有关。
总之,上一次见到,刚刚接触不久始皇帝就明显表现出亲近意思的人,还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个人的名字,叫李信!
赵泗初逢始皇,却得王亲近,这一点……殊为难得!
“赵泗可曾治学?”王翦沉思片刻后开口问道。
“不曾,《显学》《五蠹》都得我帮他通读下来,不过他读的挺快,几遍下来就能通读文章了。”王离开口回答道。
“不用借了,家中法家藏书,皆抄录一份赠之。”王翦拍板决定。
“好!”崽卖爷田不心疼,反正是大父做的决定,另一边又是自己的好兄弟。
“你和赵泗互为友人?”王翦又开口问道。
“是也!此人颇有风度,行事不拘小节……”王离还在夸,王翦却陷入了沉思。
“既然如此,你从家里挑些歌姬舞姬一并相赠。”王翦开口道。
“不用,赵泗还没安家呢……”王离摆了摆手。
“那就连宅子一道送了,既然尚未安家,一并再遣些奴仆过去。”王翦摸着胡子缓缓开口。
“啊?”王离一惊。
大父今天大方的有点过分。
“算了,此事我差人去办,妥当之后,你再说不迟。”王翦估摸着自家孙子憋不住那破嘴,这些琐事估计也得办的鸡飞狗跳,索幸他压根也没指望王离。
王家家大业大,王离只要不瞎折腾,一切事情都有最专业的人才帮助他处理。
(月票推荐票快捷通道)
赵泗和始皇帝谈天说地,王离一旁陪坐。
王贲深深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微微摇头,见锅中肉已所剩无几,便在一旁使剑片肉,置于锅中。
王贲倒是挺忙活,帮忙倒酒,帮忙片肉。
弄的本就有点发晕的王离总有一种晕乎乎的感觉。
自己的父亲居然亲自为自己斟酒煮肉,嗯……虽然自己只是个陪衬。
始皇帝并没有邀请王贲同食,也没有刻意于王离交谈,继续和赵泗谈天说地。
之前在琅琊港口的时候,赵泗和始皇帝的交谈并没有太久,故而不甚详细。
这一次,赵泗补充了很多细节。
严格意义上来说,实际上这个时代很多地方都还比较原始荒芜,除了中亚以及欧洲,其余地方大部分都是土著部落制的时代。
哪怕是中亚以及欧洲地区,实际上也很难和现在已经大一统的大秦进行比较。
赵泗不是太清楚这个时代中亚以及欧洲地区的经济情况和生活水平,他也就是补给的时候靠过岸,甚至不清楚当地政权国家。
因此除了地理方面和人种方面之外,可以给始皇帝提供的信息比较少。
他们毕竟不是正儿八经的使团,赵泗的主要目的也是带领船员们归家。
当然,哪怕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信息在这个时代也弥足珍贵,最起码告诉了始皇帝这个世界的大体面貌。
“四极之外,多为化外土著?”始皇帝开口。
赵泗点了点头,还真是这么回事。
澳洲土著非洲土著以及美洲土著,说实话不太行,和大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完全没有办法比较。
真正值得重视的也就中亚以及欧洲地区,他们才是能够踏上棋局的角色。
始皇帝微微皱眉。
好消息是,大秦足够强大,哪怕再四极之外的广袤天地,也处于第一梯队,这是赵泗肯定的事实。
坏消息是,四极之外的广袤天地,太过于荒芜。
更坏的消息是,四极之外的广袤天地太远太大。
赵泗带回来的消息也太过于粗糙,真正有价值的反而是那份海图。
如果想要对世界各地政权文化结构环境有更深的了解,势必要派遣新的船队。
大秦的人口不少,但是相比较于广袤的天地,反而有些微不足道了。
始皇帝本能的开始了思考。
作为横扫八荒六合的始皇帝,当得知世界广袤肥美,看到完整的世界地图的第一个瞬间,产生的想法是理所应当的据为己有。
就如同他初登王位的那一刻,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天下应该在自己手下混为一谈,天底下都应该只写一种文字说一种语言用同一种度量衡。
当然,他知道这样的想法是荒谬的。
始皇帝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世界之极另一端的秦吏,光是得知中央政治变动,恐怕都得要十几年的时间,做出反应甚至需要几十年。
更不用提各地税收的征取。
始皇帝可以为了从匈奴人手中夺走河套之地修建一条秦直道以方便运输物资。
可是世界呢?
难道再修一条秦直道?
那要有多长多远,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作为一个勤政但并不是很爱民的皇帝,始皇帝对于大秦的财政情况以及承受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
可以这么说,目前的秦国,已经在极限负荷了。
河套地区三十万秦军,修建长城的数十万征夫。
百越地区的六十万秦军……
秦始皇陵,正在轰轰烈烈开工的阿房宫。
天底下驰道的继续铺设和修建。
始皇帝手下的秦国宛如一台精密的仪器,始皇帝则是最敏锐的操控者,让帝国的最大功率运转的情况下,铺设各式各样的大工程,同时又不会猝然崩塌。
赵泗是一个热爱冒险的疯子,不然上一辈子也接不到红牛赞助。
始皇帝骨子里也有疯狂的冒险因子。
他从来不会畏手畏脚,在缔造了前无古人的大一统以后,不顾一切的开启了帝制先河,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前无古人甚至看起来离经叛道的,最起码在这个时代绝对足够离经叛道。
他做的每一个大工程都是在挑战大秦帝国的承受极限。
客观来说,始皇帝同时进行的大工程,单单拿出来一件都足够一个王朝无力分心。
偏偏始皇帝能一块来,还能够在极限情况下反复横跳。
他手下的秦国,永远在极限负荷下疯狂运转。
当然,更可怕的是,极限运转情况下的大秦,可能藏的还有后备隐藏能源。
但是始皇帝已经五十岁了,选不再是那个产生想法就不顾一切想要实现的年纪。
别说征服世界,大秦踏出四极恐怕都需要十年乃至于几十年的时间。
始皇帝收敛想法,又继续询问赵泗一些专业问题。
“人口?人口我不太清楚。”赵泗认真的回答到。
“技艺器具?好像也不太精密吧……没太留意。”
“军队?没交过手,和土著交过手,战斗力一般……”
“粮食产量?应该和大秦差不了太多吧。”
“海船?技术应该和齐地差不多,跨海航行应该不太能够。”
“铜矿?应该有吧,我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始皇帝最后得到的回答比较一般。
赵泗要么是一问三不知,要么是一知半解不敢肯定。
问了半天愣是不知道大秦出海能赚点什么。
不过按照赵泗的说法,其余地区暂时不具备跨海航行的能力,大秦倒是拥有一定的主动权。
然后呢,能获得什么?
一统世界当然是痴心妄想,可是得知四极之外的广袤天地,而且大秦实力还不弱,大秦又手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不干点什么总觉得不舒服。
说白了,赵泗哪怕拥有环游世界的经历,但是能够给出始皇帝有用的信息依旧不多,甚至始皇帝比较在意的信息赵泗一问三不知。
赵泗当然不会闲的没事去了解一下各地人口政治经济,他又不是大秦使者。
在赵泗坦诚的回答之下,始皇帝主动结束了这次聊天,想要得知大九州的更多消息,恐怕得重新派遣一只船队,带上专业人士才行。
这些事情得等着驺奉来到咸阳以后才行,其余各家各派对于出海可能意见不一,但是阴阳家,绝对哭爹喊娘上赶着去。
(推荐票月票快捷投票通道。本书不会无脑征服世界,不会无脑殖民。各位看官慢慢看,你们担心的东西我知道,帝国极壁通讯极限这些理论我也清楚。)
到了地方之后赵泗才发现,这里的情况和自己想象的有点出入。
蓝田大营只是屯兵之所,并非军事生产中心。
故而此地军匠多为随军军匠,属于一种兵种配置。
他们负责的也不过是日常武器铠甲以及各种器械的维护和保养,同时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营建任务。
而蓝田大营在大秦一统天下以后,军事地位一降再降,人数也一减再减,早已不复曾经辉煌。
故而赵泗并没有如想象中一般见到大秦的传的神乎其神的大规模生产模式,也无缘得知大秦是否实行了分工协作的工作制度。
“此犁为何不用?又制大犁?”蒙毅指着短曲辕犁问道。
“效率太低……而且耕牛太贵。”赵泗开口说道。
“使人负之!”蒙毅开口,自有士卒上前。
初时使一人负犁一人扶犁,一共两个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拉的很慢,也很浅,虽然拉得动,但是人的力气怎么可能比得上牛。
“再添一人。”蒙毅开口。
三个人,两个人拉犁,一个人扶犁,效果就好了很多,就是比较累。
蒙毅接下来又使人于不同的地界使用尝试,后来士卒习惯了以后,反而只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负责全力拉犁,一个人负责一边拉犁一边扶犁,极限状态下两个人就行。
蒙毅也做出了总结。
短曲辕犁确实可以使用人力拉动。
只不过一天下来肯定会疲惫至极。
理想状态下就是两个人一块拉,一个人扶着。
放在三口之家,就是年轻的小两口拉犁,年长的长辈或者稚童扶犁,耕种效率肯定比不上牛拉犁,但是也比使用耒耜耕种效率要高的多。
累人是挺累人,可是使用耒耜耕种也强不到哪里去,种地是要抢农时的,使用耒耜这种原始的耕种农具,为了抢农时,也说不上轻松,稍有懈怠,就会错过最佳的耕种时间。
短曲辕犁推广以后,耒耜这种较为原始的农具耕种方式就可以逐渐被淘汰了,对比起来,使用曲辕犁代替
耒耜还是利大于弊的。
“不错!”蒙毅点了点头,短曲辕犁造价比大犁低,又能用牛拉,又能用人拉,未来牛耕逐渐推广普及以后,也不会浪费淘汰。
而且相比较于需要两头牛的长曲辕犁,短曲辕犁明显更符合现今的实际情况。
关中以外的地区牛耕尚未普及开来,牛耕这玩意不是说普及就普及的,毕竟牛这玩意可不便宜,想要尽快普及牛耕,必须要有相应政策和官府的帮扶。
赵泗还以为曲辕犁不适合这个时代,蒙毅一来赵泗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思想不到位。
转换个思路的问题,这个时代人真不比畜牲珍贵多少,甚至于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生命都是明码标价可以直接贩卖的。
赵泗说不上来有什么感觉,毕竟是个现代人,有点复杂,但也没有犯精神病想着人人平等。
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这个时代的百姓过的好一些是赵泗的极限了,他很有自知之明。
尔后蒙毅又试了赵泗主导研发的游标卡尺等小工具,发现都极为实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临走之前还带走了一批。
一行送走了蒙毅以后,赵泗才跟王离一块回到住处。
赵泗迫不及待的打开锦盒,取出其中的竹简。
《显学》《五蠹》著作人,韩非。
韩非是个名人,赵泗当然知道,法家代表性人物之一。
沉下心看,只能说是头晕眼花。
没办法,赵泗才刚接触这个时代的书籍没多久,会说话和会读书是两个概念。
之前蒙毅送给赵泗的《大圣》《邹子》《邹子始终》赵泗看的也是稀里糊涂。
光是断句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提里面涉及的典故。
赵泗也只是模糊的读出,韩非似乎对墨家,儒家,纵横家,商吏,游侠这些群体意见很大。
还提出了宰相必起于州郡,将军必发于行伍。
至于其他的……只能说稀里糊涂。
“看得懂不?”赵泗抱着《显学》找到了王离,目前赵泗认识的文化人还真不多,王离脑子有点直,人有点呆,但人毕竟是受过贵族教育的。
相比较于断句和释义都不通的赵泗,王离还是强了许多的。
“显学?”王离一看,这玩意我看过啊。
然后摇了摇头道:“学过,但是不懂。”
“有没有可能我是问你读得下来不?”赵泗坐下来摊了摊手。
一涉及这个时代的书籍,赵泗底蕴不足的情况就会暴露无遗。
他看这玩意字是看得懂,读起来却和天书也差不多,更不用说其中的通假字和各种生僻典故,说白了赵泗连翻译文章基本意思都做不到。
在这段日子里赵泗没事也会拿着蒙毅送的书问一问王离,但是时间太短,成效太浅,赵泗需要的学习,是系统性的学习。
而以赵泗的文学基础,他可能得跟着蒙童一块学才行。
赵泗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最起码这个时代读书真的很重要,在这个时代,还不好好读书,那可就真成了睁眼瞎了。
这个时代,因为竹简记载东西有限的原因,文章都是精而简,文学素养不够,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就算认识字也跟看天书没啥区别。
不过现在人在蓝田,只有王离这么个老师能凑合着用,王离自己虽然受过贵族教育,但是教授他人的能力确实比较一般,不过条件有限,也没什么办法。
赵泗计划是等到三种粮食出产,离开蓝田大营以后,给自己请个老师直接从零开始学起。
赵泗古文功底可以说没有,以《邹子》《显学》《五蠹》这样的书籍当入门阅读书籍确实有点夸张。
好在,最起码常用字认得七七八八了,不至于还需要从识字开始。
“读倒是读的下来,不过其中意思我可不甚清楚。”王离开口道。
赵泗点了点头,听着王离说的磕磕绊绊的,自己听得也是磕磕绊绊,脸上满是苦涩。
他需要一个合格的老师,很需要!
最新评论